西方强硬应对中国胁迫
-
西方国家集体应对中国胁迫,立陶宛案例成启示
近年来,中国在外交领域采用高压手段,对敢于挑战其主张的国家进行经济制裁和政治施压,引发国际社会担忧。然而,多个西方国家近期展现出强硬立场,纷纷采取行动应对中国的威胁。
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成立引爆争议
11月22日,中国对立陶宛设立“台湾代表处”进行强烈抗议,并威胁将采取制裁措施。但与此同时,美国国务次卿泽雅抵达立陶宛参加民主论坛,拉脱维亚、斯洛维尼亚的外长以及台湾前副总统陈建仁等也出席了活动。
华府智库欧洲政策分析中心高级研究员卢卡斯在文章中指出,中国抱怨得越多,它威胁就显得越脆弱。西方国家只要在军事、政治、经济上果断合作,就可以有效制衡中国的行为。
捷克智库:多边协调反制中国胁迫
捷克智库欧洲价值安全政策中心发布报告指出,面对中国高压外交手段,其他国家应逐步与中国在经济上脱钩,迫使其为蛮横行为付出代价。同时,各国需要紧密协调、集体应对,才能有效抵制中国的威胁。
报告强调,中国外交官采取不受欢迎的高压外交手段是经过精心策划的,一般国家难以独自应对。唯有透过多边协调的反击才能有效反制,而小国尤其需要仰赖欧盟或北约这类国际组织的支持。
民主集体防御机制渐成形
欧洲价值安全政策中心主任扬达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,民主国家应建立“民主集体防御机制”,当任何一个民主政体受到像中国这样的独裁政权恶意对待时,民主国家就必须团结一致抵抗。
扬达认为,这个机制已经逐渐成形。捷克国会议长去年因访问台湾遭到中国威胁,欧盟以及法国、德国、斯洛伐克等国都对此表达声援。立陶宛此次也受到来自欧洲各界的广泛支持。
中国贸易制裁自尝苦果
此外,文章还提到,中国惯性利用贸易制裁不顺从的国家,但有时却反而适得其反,为自身带来意想不到的苦果。澳大利亚曾是中国的最大煤炭进口国,但中澳关系恶化后,中国大幅减少对澳大利亚煤炭的进口,却导致自身陷入能源危机。最终,中国不得不向澳大利亚求助,采购滞留港口的澳大利亚煤炭。
专家指出,即使中国对某些国家实施贸易制裁,其庞大的内需市场也无法因为突然停止某一国产品的进口而消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