汶川地震:媒体春风何去?
-
汶川地震后中国开放媒体风潮或将褪去?
5月12日发生的强烈地震让中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国际舆论关注。灾区采访的宽松程度与以往西藏等地事件形成鲜明对比,也为中国在奥运前面临的“攻关”难题提供了转机。然而,近日传出部分外国记者在四川遭遇粗暴对待,媒体开放尺度或将收缩的消息,令人担忧这段短暂的“春风化雨”即将结束。
文章介绍了作者作为美国之音记者亲身经历汶川地震后的采访情况。初期,中国政府明确欢迎外国记者前往灾区报道,并有效保障了记者安全和采访自由,例如:
- 驻京外国记者协会主席刘美远在5月19号的新闻稿中称赞中国政府开放新闻,并表示“这是一个积极的发展”。
- 作者本人在灾区内也未遭遇阻挠,能自由地与官员、志愿者和灾民交流。
- 尽管存在部分地方需要特殊通行证的限制,但当地警官和官员普遍热情友好,帮助记者顺利完成采访任务。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一些迹象显示中国政府开放姿态可能正在收缩:
- 路透社甚至断言大地震后的媒体开放是短命的。
- 有传闻称部分外国记者在四川遭受粗暴对待。
- 尽管四川省政府6月6号宣布除极少数有次生灾害隐患的地方外,灾区各个地方都欢迎中外记者采访,但这种说法能否得到实际落实尚存疑问。
文章最后提出一个悬念:中国政府是否会继续保持开放姿态,还是会再次将媒体报道的缰绳紧紧握在手中?
这篇文章通过作者个人的亲身经历和一些新闻事件,生动地展现了汶川地震后中国开放媒体的态度转变,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。